马常利:从平凡生活与自然中发现美
日期:2024/04/28 09:44:24 | 类别:1 | 来源: 中国书画网
[提要]  

  倘若你对新中国成立初期艺术界的璀璨星辰有所了解,那么马常利这个名字你必定不会陌生。作为新中国美术教育培养起来的油画艺术家,马常利始终坚持高尚的文化理想,感怀时代的变迁,把推动中国油画的发展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以重大主题创作、油画风景研究和油画教育教学作为自己的使命,在创作、研究、教学三者并重的艺术道路上长期勤奋耕耘,积累起丰硕的成果,为我国的艺术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1年,马常利出生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的一个铁路工人家庭,最大的兴趣和爱好就是看画。1949年,马常利考入北平国立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前身)绘画系。天赋凛然的他在考前仅上了一个星期的补习班便被录取。与当时很多以炭笔擦画的方式画照片的考生不同,他以画石膏像的方式得到时任北平国立艺专校长徐悲鸿的认可,他评价道:“这个孩子敢画,胆子大,好培养。”

  求学期间,马常利受教于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罗工柳等老一辈艺术家,接受了严格的绘画基本功训练。因国情需要,当时的美术教育需要学习素描、年画、连环画、宣传画等众多内容,对于马常利来说,其见长的油画反而是在1953年毕业留校任教后才逐步开始摸索练习的。1959年,马常利与闻立鹏计划赴苏联深造,但最终未能成行。随后,二人于1961年加入罗工柳主持的油画研究班,受其油画民族化思想启发,开始探索西方油画艺术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之道。

  “老马识途,伯乐指引,常利兄当即调转船头,驶向生活的海洋,驶向传统文化的海洋——艺术灵感的丰富源泉,文化发展的坚实根基。站在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高度,以吸收西方油画艺术之长丰富创造当代油画的中国学派为己任,通过得到真经的‘二传手’的指引点拨,画家老马成功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闻立鹏在《大地的歌手》一文中写到。

  作为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批艺术工作者,马常利充满激情地投身于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新中国各族人民的奋斗和生活题材中,其早期作品无不烙印着新中国的成长轨迹、祖国建设的辉煌篇章以及各地风情的绚丽多姿。1956年,受当时的解放军总政治部邀请,马常利与画家艾炎、牛文、李焕民一起赴西藏写生创作,为195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美展作准备。他与藏民同吃同住,有感于藏族人民的淳朴热情,而后,他又多次赴四川、青海等藏族聚居区进行速写及油画写生,创作了一系列以藏族人民及其生活为表现对象的绘画作品。在《幸福之路》《高原之春》等作品中,他诗意地描绘了新生活下的藏民群像,巧妙运用青山绿野作为背景,将写实人物与意象性感受相融合,尤其注重人物与风景的和谐统一,传达出生活的诗意及“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美学精髓。

  1964年,我国在北大荒发现大油田并成功开采,国家随即派出中央文艺慰问团赴大庆油田慰问。作为慰问团的一员,马常利深入钻井队,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亲身感受石油工人顶风雪、冒严寒,在井架上钻探石油的豪迈之情。于是我们在《大庆人》中看到了风雪中屹然挺立的钻井工人的英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主题性创作,马常利也似乎有意避免过于宏大的叙事方式,他更钟情于从亲身体验、亲眼所见的细节与片段,平滑而准确地切入一段伟大的历史,他所呈现的是这段历史中鲜活的人与生活。无论是《高原青春》中藏族姑娘手持农具在山间辛勤劳作的淳朴坚韧,还是《大庆人》中钻井工人迎着风雪在工地换班的坚毅目光,抑或是《转战太行》中“石姑娘”队集合准备积极投身水利建设的飒爽风姿……他所抓取的都是极其生活化、普通而平实的瞬间,这些瞬间被巧妙地置入新中国高速发展与建设的宏大时代脉络中,深刻而生动地展现了主题性创作的核心与意图。正如邵大箴所说:“他的主题人物画没有八股气,不概念化……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写实中含有情致、富有韵味。”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对西方绘画的进一步了解和中国画写意精神的领会,马常利投身于对自然风景的领悟与表达,开始纯粹风景画的创作。其间,马常利找到自己的绘画语言,力图吸收欧洲印象派的色彩特点,同时融合东方艺术的抒情写意等审美特征,形成以优雅和谐的色彩、奔放写意的笔法和富于抒情的意境为特色的艺术风格。他北上草原、南下江南、西行甘藏、东到滨海,创作了大量题材内容丰富、景象情境各异的作品,堪称油画风景抒情写意的经典,如《收获时节》《水乡》《山林曲》《海之晨》《朝晖》《白帆》《荷韵》等。

  进入21世纪,马常利的艺术更加成熟,油画语言更加深沉、大气,构图更加自由多样,色彩更加浓重,写意性、书写性更加鲜明,这在《湖中林影》《秋山》《云湖》《塞外秋阳》《水乡晨雾》等作品中便可见一斑。

  一以贯之的是,他的风景画同样热衷于探索平凡景物中的动人之处。在马常利看来,名山大川虽美,但与一般人的生活与环境相距较远,因而不易使人感到亲切,而那些自然而平凡的景物,往往蕴含着巨大的美的价值和魅力,需要人们去发掘,“我喜欢从平凡的生活与自然中去发现美,力图在作品中创造一种人和自然相契合的和谐境界,它既包括客观世界的美,也凝结着个人的真挚情感。”马常利说。

  画如其人,马常利在艺术道路上的选择与他个人的品行息息相关。他的绘画语言质朴清新,给人以雅致的亲切感,是他低调不张扬的性格使然。在他的画面中,没有虚张声势或剑拔弩张,只有平静而温和的色彩,涌动着无尽的生机与深情。可以说,马常利用画笔为祖国山河所作的描绘,充分彰显出中国油画家的文化情怀。

  (来源:中国文化报 秋 兮)


责任编辑:陆地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文章内容均为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网的立场,更不代表中国书画网的价值判断。
关键字:      2024/04/28 09:44:24
上一条:丝绸之路文艺互鉴融合与中国古代文艺... 下一条:象征主义绘画中的“繁花”...
→相关文章
·静静伫立的古柏与飞蹄翻卷的奔马在宣纸上交汇成一场沉默史诗   
·一棵古树与两匹骏马在风雨年代里沉默地讲述尊严与坚守   
·在古树浓荫与奔马蹄音中,一位画家种下民族的光影   
·枇杷枝头的成熟果实映衬出翎羽间凝重而柔和的生命律动与自然奥秘   
·江南初夏风情与花鸟之间默然流动的情意构筑起一段恒久记忆的意境   
·尺幅之内见千山沈周如何让扇面拥有山水的厚重   
·灵芝之上云气飘沈周画中藏着古人的神话想象   
·春日的燕子和杏林是沈周笔下最温柔的烟火   
·鱼不动风无声沈周笔下的静谧世界   
·她们衣袂飘然步履无声宛若跨越了历史与传说之间的薄雾   


诚信网站北京文化市场举报热线无线互联网业自律同盟网络110报警服务北京网络行业协会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中国互联网协会

书画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10 cnshuhua.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14028858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72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8号1号楼B1608

客服电话:010-68707980      服务咨询QQ:601346133    1203781136

投稿邮箱:60134613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