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城市文明传统考虑
日期:2023/02/06 12:16:03 | 类别:1 | 来源: 中国书画网
[提要]  


  “大房顶”这把“火炬”却没有构成“燎原之势” 。虽然经历了近百年的翻开,但“大房顶”修建的实践效果数量并不多,更没有成为我国城市修建方法和文明风格的干流。由此,或许咱们也应该反思某些“大房顶”修建是否具有方法主义问题?比如此类修建的工程结构是现代的、西方的,民族元素仅体现在装饰上,因此除掉文明符号功用外,这种修建方法,或者说其间的传统文明元素,缺少有用功用作为支撑。而房顶和装饰的额外投入,又形成人财物力过度开支乃至糟蹋。梁思成先生就曾批判“大房顶”修建是“穿西装戴红缨帽” ,不伦不类。并且“糜费侈大” ,“不常适用于我国一般经济现象,所以也不能广泛” 。再者,某些“大房顶”修建是否也必定程度上与社会脱节?修建大师刘敦桢先生曾提出:传统文明和古物的维护, “在原则上,不是为保存而保存,而是使修建纪念物为今日公民利益服务。 ”其所针对的就是“大房顶” 。这类修建虽能比较成功地展示国家、城市形象,但有时无法有用地满足民众需求与利益,这或许也是其难以在社会上广泛推广的原因。第三,是否某些“大房顶”修建方法也必定程度上体现了近代以来国人对待传统修建文明的某种有用主义、功利主义心境?人们往往将传统文明作为满足城市翻开实践需求的途径和东西,而没有充沛地消化吸收其内在精华。对民族传统了解的缺少,使传统与现代元素被强行捏合而非有机融合。这些或许都应是咱们未来重塑城市容颜,连续城市文明传统中所应考虑的。


责任编辑:陆地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文章内容均为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网的立场,更不代表中国书画网的价值判断。
关键字:      2023/02/06 12:16:03
上一条:溪山行旅图中的动态与静态融合... 下一条:谈“兴起”尚早, 为国漫向好拍手...
→相关文章
·师子弦:墨迹无语通幽远 字影有声入素怀   
·画家高智慧:笔耕山水间,育人艺道中   
·当树的沉稳遇上马的激扬,一纸墨色托起民族的魂魄   
·两匹马书写一段沉静与奔放的传奇   
·山水画卷中动静交织的意蕴传递出一缕不经意间流淌的岁月温情   
·抱琴而坐不为弹沈周画的是知音难觅的孤独   
·丹青映赤心——徐荣生的艺术追寻之路   
·自然巨构与人类微影构筑出古代绘画的精神高峰   
·北京圣融美术院国展班书画交流会圆满举行   
·一枚鎏金豆在幽暗历史深处凝视人间对宇宙的崇拜   


诚信网站北京文化市场举报热线无线互联网业自律同盟网络110报警服务北京网络行业协会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中国互联网协会

书画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10 cnshuhua.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14028858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72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8号1号楼B1608

客服电话:010-68707980      服务咨询QQ:601346133    1203781136

投稿邮箱:601346133@qq.com